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8:09    次浏览
来源:微设计ID:Land-2013 贝聿铭IeohMingPei,美籍华人建筑师,出生于1917年,祖籍苏州,生于广州。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先驱者,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以其东方的智慧、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、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、独具慧眼的现代建筑理念,横跨东西城市,历时半个世纪,创立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。 贝老所设计的建筑特色鲜明,界内人士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: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,“让光线来作设计”是贝氏的名言。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,使得空间变化万端,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,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。“光很重要。没有了光的变幻,形态便失去了生气,空间便显得无力。”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。 玻璃与钢材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——透明、反射,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,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,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,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,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,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。 混凝土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,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,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,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,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,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。 几何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。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, 向人们表明,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,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,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。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、文教建筑为主,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,善用钢材、混凝土、玻璃与石材。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、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。被誉为“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”。下面小编梳理了贝老的几个作品,与大家重温经典。【一】玻璃金字塔卢浮宫▼ 这是“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”,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,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。 八十年代初,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艺术宝库卢浮宫,当得知被选中的是贝聿铭的金字塔方案时,整个法国都快骂炸了, 为什么,一个中国人,居然要在法国造一座金字塔…卢浮宫可是代表着法国的过去与未来的。 同时贝聿铭的金字塔还成为了法国政治拉锯战的支点,因为反对者中有一位是密特朗的竞争对手---当时的巴黎市长希拉克,为了让自己的设计被采用,贝聿铭果断断跑去找希拉克,他向希拉克保证,要给卢浮宫动手术,使它和巴黎市重新统一成一体…在经历了舆论和社会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之后,力排万难,最后他成功了,说到底好的设计总是能得到认可的。 组成这座金字塔的玻璃净重105吨,但作为支撑物的金属支架就仅有95吨。换言之,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,因此这座金字塔并不只是一座体现贝聿铭独特美学的典范,也是结合了现代科学精细计算的杰作。 【二】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 多哈▼ 这又是一个贝老的呕心沥血之作,时年91岁高龄的贝老,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,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,到过埃及,去过突尼斯,研读穆罕默德... 这座博物馆在2008年顺利开馆,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。贝老的目标是将较久远时代的价值观融入当今的文化之中,或如他所说的,捕捉住“伊斯兰建筑的精髓”。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,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,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。而再看建筑的细部,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,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,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。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,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,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。 【三】美秀美术馆 (Miho Museum)日本滋贺县甲贺市▼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篇《桃花源记》描绘了一片安宁和乐、自由平等的世外田园,让世人对桃花源般的世外生活产生了无尽的向往。 然而在现实当中就有一片这样的地方,贝老所设计的美秀美术馆,正是一处对“世外桃源”最好的阐述。贝老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,就很感动地表白:“这就是桃花源。” 美秀美术馆远离都市之外,处于深山之中,一座山,一个谷,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,若隐若现、似有似无,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充满意境之美的山水画。贝老以桃花源为原型,精心策划设计了这栋美术馆。整个美术馆的参访过程,好比是世外桃源的发现之旅,峰回路转,引人入胜,唯美景致处处动人,让人留以回味。 ▲美术馆平面图。《桃花源记》节选:【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,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......】 ▲局部鸟瞰图。整个美术馆掩映在群山环抱的绿色当中,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。 ▲鸟瞰图。 ▲入口处的接待中心,这是参观美秀美术馆的第一站。 ▲继续向前走,便是隧道口前的樱花大道,正合了《桃花源记》当中所描述的意境:“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,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” ▲走过樱花林,便到达了隧道口。 ▲隧道不大,特意设计成S状,让人看不到尽端,隧道内的梦幻灯光,仿佛带你穿越了时空。正所谓 “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,初极狭,才通人....” ▲穿越狭长的隧道,即将到达隧道的另外一端时,美术馆的主体建筑便映入眼帘。 ▲走出隧道,穿过吊桥,来到美术馆前的开阔广场,便到达了“世外桃源”。正如《桃花源记》中所描述的: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...... ▲美术馆的入口。大家见的最多的一张图片,也是美秀美术馆的形象标贴。 ▲站在美术馆门口回看时光隧道与吊桥,对面的青山将这里团团环绕,只有一个小洞口与外界相连。 ▲美术馆前台阶的灯柱和造型松,干净清爽。 ▲精致的景观细节,做工一丝不苟。 ▲美术馆之前的”梦之门“。 ▲”梦之门“与大堂后面的造型松树形成框景,俨然一副山水画面。 ▲大堂中的游客也是画面的一部分,人在画中游。 ▲在大堂内,透过梦之门回看远处的青山,也是一副精彩的画面。 ▲大堂内的景观。 ▲ 一进入室內,便可领会到因美术馆室内环境而产生的戏剧性变化。阳光从屋顶装有百叶窗板的天窗中进入宽敞的大堂当中,照亮了米黄色的大理石墙,带来一种温暖的光芒。 ▲精细的建筑细部。 ▲建筑布局图。为了达到建筑与周边环境最大的融合,贝老巧妙地将建筑的80%都埋藏在了地下。 ▲每逢下雨天,管理处会收起游客的雨伞,提供统一颜色的雨伞供游客使用。 ▲雨雾缭绕,万绿丛中一点红。 收起游客花花绿绿的雨伞,不是故意刁难,目的是为了不希望游客花花绿绿的雨伞破坏了“桃花源”的至美画面,给大家一个最纯正的意境之美,这是对场地环境的尊重,也是对大自然的尊重。 ▲人在画中游,你就是别人眼中的风景。【四】苏州博物馆(新馆)▼ 建筑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———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。光线的层次变化,让人入诗入画,妙不可言。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,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。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、相互辉映,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。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: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,空间处理独特,建筑材料考究,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。在建筑的构造上,玻璃、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,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,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“大屋顶”在采光方面的束缚。 首先,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。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,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,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,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,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,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。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,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。 就屋面而言,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,易碎易漏,需要经常维修,其坚固性、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,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,这种被称为“中国黑”的花岗石黑中带灰,淋了雨是黑的,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。石片加工成菱形,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,立体感很强 贝老今年已经99岁高龄,明年初即将迎来他的100岁生日,他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,倾其一生,向世人呈现了最美、最极致的设计。向贝老致敬。